close

親愛        幼年有過玩耍時姊姊突然被蜈蚣咬傷送醫的記憶,當時不大懂得發生了什麼事,只記得在她回家之前的一大段時間似乎都成沈默畫面,心裡疑惑著姊姊是否從此消失?死亡如此靠近的那一刻,摯愛者的身影帶來生命的衝擊,即使幼小心靈也激起了生命追尋的反思-原來在這樣的境況下,時間會完全失去意義!

  這部作品就由傷痛出發,主角貝翠斯保守持重,妹妹泰絲則一派天真爛漫,自然熱情的她伸開雙手擁抱世界,卻不懂得保護自己,最能守護也最渴望將泰絲放在羽翼之下的姊姊從倫敦飛去紐約工作,最親愛的妹妹竟然就遭殺害,教人如何承受這鉅大的空洞?追索兇手的堅固執念於斯萌生,執念促使姊姊展開一長串的解謎過程,本書就將這過程以給妹妹的信件書寫出來。

  雖然是容易受到局限的書信體,本書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卻非常成功,故事藉由一樁樁細微瑣事進行推移,親切、真實而自然。作者不僅突破文體限制,更善用書信的優勢,即人物內心的獨白,將個人心中隱密的悲喜之情,提升到言語的層面,呈現出一個豐富澎湃的情感世界。讀者不僅跟著貝翠斯走過她的追尋之路,更在閱讀之際得到真實的宣洩。只舉一句書中的對白為例:妹妹葬禮前,媽媽問道:「人死了之後,就能以我們記得的任何年紀存在,對不對?」這麼深刻的懷念之情,應該任何經歷過喪親之痛的人都能感同身受,當讀到這句話時,幾乎可以確定作者也投注了她親身的經驗到作品之中,而真誠正是文學作品最動人的元素。

  瞄了一下本書的眾家短評,不外乎「驚悚」、「懸疑」、「峰迴路轉」,欸!似乎有點離奇。作為偵探小說,<親愛的妹妹>並不算嚴謹吧!她有急轉直下的轉折,卻無恍然大悟、水落石出的圓滿感;小說的開頭也沒有戲劇化的離奇和神秘感,反而是極度感傷的天人永隔情節,怎麼看她都不太正統。我所讀過少少的幾本偵探小說(阿嘉莎克莉絲蒂不算的話),到目前為止,沒有一本肯中規中矩地舖陳「開頭懸念震撼、結尾真相大白」的布局,<模仿犯>一開始就公布兇手,<告白>沒有兇手謎的梗,只探討少年們為何行兇,<龍紋身的女孩>根本太好猜,它是藉推理外衣包裹議題的作品,<紐約三部曲>和推理小說幾乎快沾不上邊,這麼說來,<親愛的妹妹>是很符合目前的偵探小說主流價值的?

  其實覺得這不無道理,讀推理小說時,終極的懸念會讓讀者保持最清醒的感知狀態,將全然的追根究底精神高度擴張,只為享受最終緝查罪魁禍首的快感,但快感之後就只剩強烈摒息過後的空虛了,挖掘、追索的動力戛然而止,千頭萬緒瞬間歸零。若僅以偵探小說作為包裝,或論議題、或是抒情,便能在閱畢之際轉向層次更高的追尋,本書在這一點上就發出了耀眼的文學光亮,其閱讀感受較之本格派推理,自然更加絢麗光彩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凱西媽 的頭像
    凱西媽

    凱西媽的書評

    凱西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