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人性枷鎖記得讀千餘頁的戰爭與和平時,花了兩個多禮拜,這本人性枷鎖厚達九百多頁,卻三天就讀完,雖然跟已看過四次可能有關係,但其實越到後來越精讀,在情節早已熟稔的情況下,重看時格外耽溺在雋永佳句的咀嚼中,理應看得更慢,不過還是不小心就一口氣讀完-毛姆的故事實在太迷人!

  在他的粉絲社群裡流連了很久,發現「毛姆四部曲」之中,最多人喜歡的還是「月亮與六便士」,支持「剃刀邊緣」的也不少,但「人性枷鎖」則被大家一致嫌棄:”既冗長又嘮叨”。會把它選成最愛的極少數者,可能是被整部作品中凝聚著一股沈鬱的氣氛所吸引吧!我認為這種寫法是刻意的,因為毛姆摒棄他最拿手的幽默、自嘲等討喜的寫法,正是要舖陳出嚴肅深刻的內涵(但也可能是他還沒摸索出那個讀者熟悉的敘述法,畢竟這是早期的作品)。

  他自己一向最得意的手法,是以作家的身分,於故事中扮演主角的朋友,《巨匠與傑作》一書中說道:「作者自己在講故事,可他並不是主角……他的作用不是決定情節,而是作為其他人物的知己密友、仲裁者和觀察者……他把讀者當作知心人,把自己所知道的、希望的或者害怕的都告訴讀者,如果他自己不知所措,也坦率地告訴讀者。」事實證明這手法很成功,「月」和「剃」的粉絲如此眾多!可是「人性枷鎖」沒有採用這種敘述方式,當然,因為菲立普就是毛姆,他不能扮演自己的旁觀者,這是一部自我剖析的心理作品,熟知毛姆本人比菲立普更精彩十倍的人生的讀者就知道,他寫這部作品,是要藉著書寫,挖掘靈魂中的不安,並在這過程中尋求心靈的平靜,就像「月亮與六便士」主角說的:

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。我由不得我自己。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,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,反正他得掙扎出去,不然就得淹死。

  毛姆必須把他靈魂裡那股巨大的騷動,用文字解放出來,否則鬱積在他心頭的夢魘,讓他片刻不得安寧。也就是說,這是部不得不寫的作品。看看它產生在他如日中天的戲劇生涯之時便知,突然中斷戲劇創作,潛心醞釀與寫作的來由,必定是股強烈的趨動力。而凡是這種不得不寫的作品,絕對都是震撼人心的!儘管《人性枷鎖》一反《月亮與六便士》開闊的生命視野,完全鑽進自我最侷限的內心牛角尖裡,格局簡直像是喃喃自語者的獨白,它的力量仍舊強大。若再加上毛姆高超的謀篇布局,以及毛氏風格:含蓄的表達、委婉的陳述、卻尖銳地諷刺,雖整本書超冗長,卻讓人一口氣讀完,也就完全不足為奇了。

  Of Human Bondage很多人認為翻成人性枷鎖較有毛姆的味道,他所有的小說旨趣都在挖掘人性的複雜。但更多人覺得翻成人生的枷鎖較貼切,我也傾向後者的說法,這本書從菲立普的經歷來探討人生,寫各式各樣的桎梏。說真的,以枷鎖觀點來理解人生,有點悲觀、黑暗,但如前所述,毛姆清掉舞臺上所有的炫麗布景,關暗所有耀眼燈光,凝聚出一種嚴肅的氣氛,試圖用超然的角度,專注地回顧他自己追尋人生意義的前半生,陰鬱的氛圍自然在所難免。

  首頁的開場幕一拉開,迎接觀眾的是菲立普母親即將死亡的訊息,從人呱呱墜地起就套上身的枷鎖-,便進入讀者的眼簾,菲立普的原生家庭消失,由他的收養家庭取代之,這個枷鎖一直到收養者雙亡之前,都隱約地束縛著他。

  接著是菲立普的跛足,姑且看成缺陷的總稱吧!缺陷造成自我隔離,這個枷鎖在菲立普所有大大小小鎖具當中,具有極重要的影響,後面再來思索。

  宗教的束縛,是菲立普的第三道鎖,那個時代的思考哲學都要在信仰上帝的前提下發展,把這視為一道枷鎖,是意識到自我存在的他,開始懂得懷疑。

  情慾,書中情節的最高潮。將讀者引向血脈賁張的狀態,讓人恨得牙癢癢的Mildred 和可人的Norah 強烈對比,劇情張力大到極限,第四遍讀還是很好奇,到底Mildred 這個角色是怎麼塑造出來的。上網咕狗了很久,只得到一個模糊的訊息:她的原型可能不是女的(眾所周知毛姆是四分之三的同志),不過對照了一下毛姆的年表,伴他三十載的小哈同志,是在人性枷鎖動筆後兩年才認識的,硬要說他是女主角的原型,似乎太牽強了,於是這個神秘面紗還是無法揭開。

  最後是現實的枷鎖,也就是金錢的束縛。我很懷疑,這個枷鎖似乎是菲立普最難以掙脫的羈絆,會這麼覺得,是因為書中埋了好幾個伏筆:

 -留學海德堡期間,法文家教說:如果不是你的錢,我就餓
  死了,那是我全部的生活費用。
 -哲理詩人克朗蕭,一生邋遢潦倒,住破爛公寓、死時無至
  親陪伴。
 -芬妮‧普萊斯之死。
 -菲立普由於股票失利而傾家蕩產,過著餓肚子流浪街頭的
  日子。
 -菲立普一開始由市儈的職業(會計),轉為浪漫的畫家
  ,在徹悟自己並無才華後,又改任收入穩當的職業(醫
  生)

  最後一個線索和作者本人的生涯大異其趣,毛姆沒當會計,也不曾學畫,倒是遵循相反方向從醫生轉職成作家(浪漫色彩的工作?)。所以毛姆在自傳小說裡虛構出這樣的歷程,是否想暗示他的人生是一連串擺脫金錢桎梏的過程?

  不過最要緊的事如果是追求金錢,此書的格局未免也寫小了(還落落長九百多頁呢!)事實上毛姆真的是藉由寫出這本書而解開心中的繩結,遍讀他的大大小小作品會發現,他的「紳士情結」不時會蹦出來,也就是覺得從事營生活動是可鄙的。瞧,菲立普在百貨業當店員的日子,他幾乎隻字未提,唯一只有對著勞桑自諷的那一段話而已。其實人生走到窮途末路,唯一的謀生事業即使苦澀晦暗,也只有以自嘲與幽默去面對。但菲立普只想路過這一段,快快走出,不去多想它,可見他對於貧窮是多麼地害怕。據說毛姆也曾過過餓肚子寫作,不知下一餐在何處的苦日子,所以菲立普窮途末路的這段故事寫得非常入木三分。在後期一點的作品裡,如月亮與六便士,已經可以見到毛姆嘲笑有紳士情結的高更太太,所以他已不認為追求財富的慾望是可恥的,某種程度上來說,也算不再完全受此枷鎖綑綁。

  以上每一道枷鎖都是相當大的主題,毛姆居然每個都寫到了,主題還真是龐雜,難怪有人說此書非常「冗長地簡潔」。敢一次寫這麼多題材,又不怕讀者看到一半把書扔掉,就得靠作者的功力了。從結構來看,很嚴謹地有起承轉合的布局-開頭平順的發展、情節突轉的高潮、完滿合理的結局,把主角浪漫的人生冒險交代得很精彩。轉折則至少有三處,可謂一波三折,迭蕩起伏讓讀者無法睡著。此三轉折為:

芬妮‧普萊斯之死-
可能還要加上米格爾徒勞的寫作努力,這兩個平庸人物的失敗,在毛姆筆下非常殘酷地被賜死。芬妮之死可以看成是理想與現實的抵觸時,後者壓倒性地勝利;米格爾的絕對無望則是菲立普浪漫遐想的幻滅。

人性的自虐-
就是菲立普付錢讓Griffiths 和Mildred 一起去巴黎的橋段。自虐本就是天性中一種奇怪的慾望,只是這個轉折蠻重要的,自幼生活在自我封閉世界裡的菲立普,遇上Mildred 後,情感潰堤而出。他一方面鄙夷她,一方面又乞求她的愛;一方面詛咒她的低俗,一方面又熾烈地狂愛她的一切。年輕時讀這裡時,很驚訝愛怎麼可能是如此絕望的泥沼,還有比這個更虛幻的快樂嗎?但這個大轉折解釋了我的疑問:菲立普對Mildred 的激情並非真正的生命熱情,甚至連猛烈慾望也稱不上,它只是幼年無處可生根的感情依附,因內心的缺口形成一股巨大的控制慾。他給他們錢,除了要徹底自虐,也是想要試探,Mildred 究竟能不能聽任自己掌控,當然,人性經不起試探。

人生的意義-
菲立普突然領悟到,生命沒有意義,就像波斯地毯,編織者在編織圖案的時候沒有任何目的,只為了他美感樂趣....這段文字非常長,有空再來備註,比較引起我好奇的是,這個轉折發生的時間點,這一大段文字可說是本書的精髓,必須跟著菲立普走完他的前半段人生才能領會,它電光石火地來到其腦海裡的時間,是在路上遇到勞桑,並聽聞海華德的死訊,此時所有在書中會死亡的人物皆已死去(除了他的伯父),而菲立普也正經歷著未曾體驗過的貧窮試煉,我高度感興趣的就是,貧窮的震憾,是否是他的思緒豁然開朗的關鍵?或者反過來說,如果他不曾遇上股票慘賠、家產盡散的事件,他還會體認到這道理嗎?

  或許會,或許不會,因為如果不是窮到羞於見人,他可能會和勞桑一塊兒去酒吧喝兩杯,而不是硬著頭皮向他道別,然後孤獨地走到大英博物館的巴臺農神廟前(天哪!真想去這個地方朝聖),靜思這個苦澀人生啟發出的體會。在靜默的思考中,他回想了克朗蕭、海華德以及所有在他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們,進入一個無窮的宇宙之中。死亡的貼近反而讓他對活著有強烈的感覺,我極度懷疑,正是和生活的搏鬥讓他心中有了厭惡,也有了實實在在活著的意識-雖然這意識並非幸福。

  結局有點扯,菲立普為了莎莉放棄去西班牙,意思是他終究向親情(莎莉的形象實在很像母親,所以很難說是愛情)投降,在擺脫了一堆枷鎖之後,卻向這個枷鎖臣服,That's it! The end....finally.說他扯是因為,現實生活中,毛姆其實去了西班牙(我真八卦),他為了蒐集寫作題材而去,但是後來又蠻後悔的,也許這是他把結局寫成他沒去的原因吧!

  最後招認,我也屬於四大作品裡最喜歡人性枷鎖的異類,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毛姆的長篇(他的短篇更是傑出,不信去看看他的"午餐",超經典!)一見之下立刻成為無可救藥的毛姆迷:既世故又浪漫情懷、既冷漠又激情、既惡毒又善良、既懷疑又虔誠的教徒、既紳士又放蕩、既刻薄又悲憫,既世俗又理想,誰還能找到一個集這麼多矛盾於一身的作家?哦~~~





歷史文章:月亮與六便士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凱西媽 的頭像
    凱西媽

    凱西媽的書評

    凱西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