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剃刀邊緣身為毛姆迷,不可能會錯過「毛姆四部曲」-人性枷鎖、月亮與六便士、餅與酒,以及剃刀邊緣,日後將把這四部作品的心得一一補齊,不過現在迫不及待想要重看一次剃刀邊緣,這部毛姆於七十歲發表的作品,較之其餘三部在四、五十歲發表的東西,更臻圓熟完美之境界,也許一開始會覺得它和月亮與六便士題材類似,但很快就會被書中豐富的文學素養給迷住:

萊雷和毛姆在圖書館相遇時所讀的威廉.詹姆斯「心理學原理」、與伊莎貝爾攤牌時講到令他感到興奮的「奧德賽」、笛卡兒、史賓諾沙的著作、形容埃略特熟知宮闈秘史時引用的「追憶似水年華」、描繪亨利.馬丘林之鐵腕商人形象提到的莎翁劇作「威尼斯商人」、萊雷和科斯蒂談論的許多位神秘主義哲學家也使人感到好奇;最後萊雷寫了一本書,談論一些著名人物的論集,也令人想要花時間一探究竟.

  書中更出現許多詩集,最使人印象深刻的,當然是索菲死時被發現的毛姆贈書中題詞的龍沙詩句;還有索菲遺下的波特萊爾、阿爾蒂爾.蘭波、艾略特(一九四八年諾貝爾獎得主)等,她和萊雷在馬文時還讀羅伯特.佛斯特及卡爾.桑德堡;萊雷在修道院三個月期間也讀了很多的詩篇-歌德、席勒、海湼、荷爾德林、里爾克;最後他坐上輪船,行經孟買時極力回想「婆羅門」一詞時,出現的「牛津英詩集」和「愛默生詩選」;還有埃略特向毛姆交代遺囑時引用的蘭多短詩,因為那一段超級好笑,也讓人對這位法國詩人投以好奇一瞥.除了古今巨作和偉大詩集,小說中因埃略特收藏名畫的關係,也出現了大量的畫家、畫作名,毛姆運用其豐富的專業學養,向讀者展現了浩瀚壯闊的藝術世界,實在令人目瞪口呆.還沒完,藉著書中對上流社會生活的描寫,不少戲劇亦出現在讀者面前......

  毛姆的作品總能激起人對知識與藝術之強烈渴望,這是他令人無法自拔地喜愛著的魅力之一.而這四部曲都以毛姆為敘述者,更讓人不知不覺與這位作者建立了深厚的親密關係,一再地傾聽著毛姆畢其一生無止境的找尋,與他內在不斷被折磨著的靈魂,會讓孤獨的自己,也同樣與毛姆一樣尋求淡泊寧靜.比如萊雷和伊莎貝爾談話中的一段:「我希望我能使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麼激勵人心,內容是多麼豐富.這種生活是遼闊無際的,它是多麼幸福的生活!只有一樣事情可以和它相比-你一個人坐飛機騰空而起,升啊升啊,你周圍只有無垠的太空.」看到這裡,有種疑慮一掃而空的感覺.

  怎麼說呢?在第一章中,毛姆便明快地點出影響萊雷一生的事件-在戰爭中友人瞬間死去的強大衝擊,完全沒有故弄玄虛地便揭示了本書的主題-主角對生命意義的追尋,這時不免感到納悶,既然要寫萊雷的心路歷程,毛姆卻選擇使用一個小說家側寫的方式,這樣子要引領讀者進入萊雷的內心世界,很不容易辦到吧!但看到前述那段話,便消除了這一疑慮,萊雷不過是毛姆慘淡內心的一個影射罷了,雖然有許多考證直指他的原型是劍僑大學哲學教授維特根斯坦,但我認為這不過是毛姆自其生活取材真實人物,他為何從千千萬萬的題材中,選擇這一位過著隱逸生活,從飛躍的物質文明中跳出來,用自我的孤寂釋放靈魂痛苦的人?應該是要反映他內心中的嚮往與追求吧!(雖然毛姆是多麼熱愛物質生活!)

  事實上,我已第三遍閱讀本書,對於每一角色的人生起伏早已熟稔,本來想要快速翻閱,大概瀏覽便動筆寫心得,不過真該死,就是沒辦法不放慢閱讀速度!毛姆的文字魅力,不管再怎麼剝除其引人入勝的情節發展,還是不能去其萬一,更何況故事中所探討的主題,也是深刻的,包括了勢利卻好心腸的複雜人性代表-埃略特、伊莎貝爾對萊雷占有慾極強卻深刻無比的愛、萊雷及索菲以不同方式讓生命發光,以及毛姆對金錢及精神生活公平地既不強調也不眨低的筆調,都精彩得教人手不釋卷.(據毛姆姪子出的書所敘,埃略特的性格,其實是毛姆本身的一部份呢!)

  不過雖說是手不釋卷,讀「剃刀邊緣」那種入迷的程度,還是比不上「月亮與六便士」,因為後者的主角思特里克蘭德,追求繪畫世界的奇異過程,會讓人猝不及防地被揍上一拳,大概畫家的世界太過超凡入聖,一下子帶著我們飛離乏味的日常生活,不捨得回到地面.而前者則有點不一樣,在書中出現的平庸人物,不完全是為了襯托萊雷的光輝,他們的俗不可耐,與萊雷虛無飄渺的理想對照之下,似乎同樣都是對生命的知其不可而為的表現,我想這是毛姆的寫作技巧更上一層樓的成果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凱西媽 的頭像
    凱西媽

    凱西媽的書評

    凱西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