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再為這本書重寫一篇心得,起因於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則奇聞:http://tw.nextmedia.com/applenews/article/art_id/828762/IssueID/20040402。這則幾年前的新聞,報導了一位大里市的少婦,因腦傷而引起的瘋狂行徑,不知怎麼讓我想起中年時,腦中突然出現遠方呼喚的高更,從此無法停止追尋的傳奇故事。
這位少婦的離奇改變,讓她失去法掌控慾望的能力,被一股強大的力量牽制著,就像是一輛剎車突然失靈的車,沒辦法躲避前方埋伏著的毁滅性危險,只能朝前一路衝撞,有如《月亮與六便士》裡,思特里克蘭德說的:
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。我由不得我自己。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,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,反正他得掙扎出去,不然就得淹死。
我們通常用異樣的眼光看待這位少婦,以及中年出走的思特里克蘭德,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,其他人之所以能理性地接受現實生活,日復一日地履行肩上的義務、責任、承諾,只是因為大腦中阻止回饋機制的理智判斷能夠正常運作,為了應付半數以上是義務的人生,大腦將這些愉悅事物壓抑著,以便執行大量無趣的必需性工作。若壓抑回饋機制的理智系統損壞,人的行為將有鉅大的改變,很可能出現的是日日義無反顧揮著畫筆的創作者、無時無刻不彈著琴的音樂家,或者,永恆沈淪於魚水之歡中的少婦。換句話說,由於理智系統的完美制衡,我們的天賦可能從未得到自由,一直處在沈睡的狀態,也許直到人生劃下休止符的那天,我們都沒機會實現真正的生命熱情。
《月亮與六便士》裡的思特里克蘭德,心無旁騖、專一致志,忘了周遭也忘了時間,他傾聽著生命中出現的聲音,雖然生活陷入困頓,物質匱乏到令人欲哭無淚的境地,但他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充滿熱情,投入龐大的心力,堅毅地支持著自己的追求,生活的困難對他而言全然無所謂。看著這活出極致的故事,讀者不禁要自問,我真的是在過自己的人生嗎?還是用一生的時間來實現別人的夢想?我是否只是受限於社會制約、妥協地活著的行屍走肉?我是否知道自己真正的爆發力、心靈深處的面貌為何?我知道哪一件事可令自己進入忘我的狀態嗎?還有,知道天賦何在是一回事,但願意付出鉅大代價去脫離熟悉的生活,硬起鐵石心腸克服一切阻力嗎?像思特里克蘭德那樣四十餘年的生涯之中,從開始摸索到探求理想,也不過短短八年,嚴格說來,他的決心是起始於人生的晚年,難道他不曾懷疑過開始得稍嫌太遲嗎?
為什麼不能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,清楚聽到那喚起自己強烈激情的聲音?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天賦嗎?在我最愛的毛姆四部作品裡-人性枷鎖、月亮與六便士、剃刀邊緣、尋歡作樂,主角人物高更(或思特里克蘭德)、萊雷、羅西,都是超凡脫俗,甚至偏執而瘋狂的人,唯有菲利普-也就是毛姆自己後來選擇了中規中矩的人生,他的內心應該一直仰望著這些不肯妥協的角色吧!荒誕不羈卻追尋著靈魂生活?還是敦厚可靠、卻身不由己地活著?這真是兩難的抉擇啊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