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克莉絲蒂系列之外,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觸推理小說吧!(之前還讀了一部土屋隆夫的華麗的喪服....不算好了,實在不是我的菜)宮部美幸這部份量十足的啞鈴書,真是讓我相見恨晚。
首先,一向就超愛這種極具日常感的日本女作家書寫方式,如曾野綾子《虛構的家》、三浦綾子《冰點》、江國香織《冷靜與熱情之間》、有吉佐和子《變色蝶》等都是我的一百零一遍愛書,宮部的《模仿犯》不僅展現了日常生活氛圍,而且,還很特別地,是庶民生活圈的描寫,上面列的幾本都是寫上流社會的華麗生活,所以初次讀宮部的書,有種眼睛一亮的感覺,搞不懂自己之前都在幹嘛,暢銷了數年的這本書,竟然現在才看到。
《模仿犯》中的場景,有好幾個地方是非常熟悉的,如有馬爺爺和兇手約見面的廣場飯店,六年前就曾帶婆婆和小孩去住過;另外日高千秋被發現的地點,三鷹市兒童公園的大象溜滑梯,六年前那次旅遊有去吉卜力美術館,那時沒搭接駁巴士,而是從三鷹車站走路到井之頭恩賜公園,路途稍遠,兒子曾停下來在某個公園玩,也許不是同一個公園,但還是有種熟悉感;還有故事中最主要的舞台大川公園,也就是位於淺草的隅田公園,著名的水上巴士和賞櫻地點,是幾乎所有遊東京的旅客都會一遊的景點;然後高井由美子跟蹤哥哥到大川公園時,在池袋轉山手線至秋葉原,再換總武線搭兩站車到兩國車站,這一條路線剛好是去年暑假我帶兩個小孩去東京玩時搭到爛的,因為那時住在離兩國僅一站之差的錦系町,所以不管去新宿或御茶水(去東京巨蛋時必經之站,前佃滋子和真一在書中也有去這裡),都會不斷利用這一條地鐵--連我這個觀光客都對書中場景感到如此熟稔了,相信東京居民,或甚至所有日本讀者應該更對書中所述,有如呼吸般地感到自然吧!
從這個熟悉的東京區擁擠小空間裡,呈現出的是一個溫暖的故事,應該很少推理小說會讓人看到哭吧!(這是我猜測的,也許不對,畢竟讀得太少)看到柿崎夫婦到冰川高原的咖啡廳,傷心沙啞地追憶心中的好孩子和明時;看到有馬爺爺得知鞠子屍體尋獲時,喃喃唸道是誰騙她爬說過不再上去的柿子樹時;看到高井和明治療了視覺障礙後,仍執著於童年時明星般存在的玩伴,不肯接受幻滅的事實時,都會讓人忍不住一掬傷心淚。因為出場人物眾多,總會有幾個剛好戳中自己的內心痛處,讓我感覺較深刻的角色是栗橋浩美,這個從高中起就擁有毆打母親之特權的優等生,很像《虛構的家》裡暴戾自我的博之,升學至上的社會裡,他的自尊心膨脹到不合理的程度,但進入社會時卻因自視過高而不為職場接納。幼年時曾遭狹小儲物室關禁閉的虐待,並有爸媽爭吵時以菸頭燙其手臂的恐怖經驗,不斷累積怨恨所形成的缺口,加上父母相互仇視的不正常家庭,這樣長大成人的浩美,變成殺人取樂的兇手,雖然還是很難想像,但似乎還比較可被理解。
「快樂殺人者」和平,則完全無法懂得他究竟在想些什麼。網路上對有點缺少解謎樂趣的《模仿犯》,戲稱「只需看上冊即可」,因為兇手在第一部就已揭曉,這當然是本格派推理迷的偏執說法,下冊絕對還是充滿懸念的-就是探究和平幹下這些恐怖殺人勾當的心路歷程為何。不過沒想到書中每一個重要或不重要的角色,宮部都以全知的視角讓讀者瞭解他們的身世、背景、生命歷程及看世界的態度,甚至連那隻沒送交警方的手機,拾獲它的小孩一家人都被詳細介紹,唯獨網川浩一卻是以前佃滋子所蒐羅到的斷簡殘篇資料去拼湊,這幾乎可以說是宮部所留下的一大段空白。用意為何?很耐人尋味,難道和平是一個重要的隱喻?所有的人都那麼具體,就像生活在你我周遭的人物,但充滿惡意的和平只是一種概念,一種想像嗎?如果他是,那代表的抽象意義又是什麼?也許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留白。
和平讓本書在溫暖的特質之外,更增添聰明的光彩。他以一種具有「美感」的方式,層次分明地展現他創作的舞台劇-先是無名女性的手腕,連著古川鞠子的皮包出現(好讓她的家人一直懷著鞠子還活著的希望),以變聲後的電話向電視台及有馬丟出訊息之後,再讓日高千秋的屍體出現在溜滑梯上,接著設計田川成疑凶,誘其上電視露面後,才挖出鞠子的遺骨交還家人,最後為讓社會喧騰達到高點,誘殺男性的木村庄司,並計劃以高井和明頂罪。在一連串經過設計的畫面形成之前,和平的機伶更顯現在寫劇本上,比如故意移動垃圾桶使其入鏡,製造棄屍瞬間湊巧被拍成照片的偶然,算準了警方不會對突如其來的偶然感到懷疑。又如他熟知警方辦案的程序,會優先調查鄰近區域的前科犯,因而預知了田川一義被鎖定的可能性。完美的犯案過程機關算盡,讓兇手早已揭露的故事仍充滿懸疑性,也充滿閱讀樂趣。
除了和平的留白,還有一點很值得討論,即由美子與桶口惠的相遇,由美子因為看到和明在鞠子遺體找到後震驚的表情,覺得事有蹊蹺而跟蹤他,結果在大川公園跟丟了,反而遇到桶口惠,兩人的互動過程裡,讓她無意間接觸了塚田滅門案的關係人們,當時她還是一般社會大眾的身份,對桶口惠主張的「犧牲者」立場嗤之以鼻,等到日後她也成了「加害者」家屬時,卻很諷刺地也變成同樣的人。宮部安排的這段巧遇,鮮明地展示了「觀點」的意義,同時還形成一組強烈的對照。故事的最後,桶口惠似乎解開了憎恨的枷鎖,而由美子卻走向悲慘的自殺命運,為何有這樣的差異?自殺的原因是什麼?其實只要比較兩人的遭遇,答案不言而喻。由美子的面孔曾被媒體於和明的葬禮上披露,所以走到哪裡都遭受到惡意的眼光,她與滋子約在高速巴士站見面,等待時跌入所有人都想攻擊她的想像中,這一段緊張的情節,可以說是被現實擊倒前即將崩潰的前兆。
和明的事情爆發後,長壽庵的招牌拆了下來,外界不斷騷擾高井家,她們有好幾天躲在家裡,有些鄰居來幫她們趕走粗暴民眾,並送來吃的,沒想到其實是軟性地要來逼迫她們搬家。鄰人的惡意也像冰冷刺痛的碎片,插進家屬的內心,但這一點應該桶口惠也曾同樣承受過,所以由美子的自殺,可能大部份還是要歸咎於媒體的殘酷吧!它們讓受害者無所遁形。
真的是好暢銷又好好看的一本小說,網路上的心得和觀感多如雪片,幾乎大部的人都提到花了多少時間看完,我是花三天看完的,很久沒有熬夜看書了,超過癮的!我已經迷上宮部阿姨了。